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暮春的野蔷薇

蔷薇花开,春暖心怡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博 雅  

2009-05-05 08:46:06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摘自《读者》作者 夏中义

       英国大教育家纽曼说: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?不是专业教育,不是技术教育,而是博雅教育。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。这样的人首先在精神上就是健康的。

       纽曼还说: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灵魂,健全地到达博雅地高度,从而具有完整地人格。一个心灵健康地人做什么都可以;一个灵魂健全地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。

 

“大学何为”    邱锡凤

近年来,特别是在高校扩招、学费暴涨以后,“大学何为”这一设问,就渐渐从伪命题蜕变成为一个真命题了。大学怎么啦?“大学何为”?社会各界一直在为此争论不休,有识之士纷纷从不同角度、以不同篇幅求解这一命题,而文学博士、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甚至就此话题写了一本书,他的书名就叫《大学何为》。

现代意义上的“大学”在中国诞生之初,两位在中国大学发展史上极具分量的人物就对“大学”一词进行了经典性的诠释。一是马相伯1912年10月代理北大校长时在就职演说中说的,“所谓大学者,非校舍之大之谓,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,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,系道德高尚,学问渊深之谓也。”一是梅贻琦1931年12月执掌清华时在就职演说中所说: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

大学要的是“道德高尚”、“学问渊深”,要的是“大师”,可是现在许多大学校长偏偏背道而驰,这与中国现代大学承担的意识形态工作密切相关,与中国独特的大学评价体系密切相关,当然也与大学严重的“媚俗”倾向密切相关。同时,大学要想多拿政府拨款,只能拼论文、拼成果(很多时候拼的是数量),只能揠苗助长、不切实际地搞升格,只能多多益善地申请硕士点、博士点,申请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。于是乎,全国高校千人一面,所有人才按模子铸造、大批量生产,毫无创新意义的论文堆砌出了数量上的“世界第一”。

这样的大学,与早年“雏形期”的中国大学相去甚远。因此,我们看到了种种不合理的事情在如今的大学校园普遍存在。比如,陈平原在书中所诟病的“春种秋收”现象,说的是前几年北大为了发展文科,“春天开动员大会,秋天开表彰大会”,急功近利至此!而“对于人文学者来说,独立思考的权力、淡定读书的心境,以及从容研究的时间,是最为重要的。”

《大学何为》一书虽然都是“论文与随感、演讲与问答”,但是“大学何为”的种种玄机,已经隐藏其中!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36)| 评论(9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